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曲水 宋 · 刘述
五言律诗 押灰韵
面势俯岩隈,雕轩映水开。
云从栋间出,人自鉴中来。
棹楫歌声度,渐裳禊事回。
东山如未起,好住小蓬莱(《会稽掇英总集》卷二)
结城氏别业望东山 清 · 藤井启
七言绝句 押麻韵
无言无霭只青霞,春色偏从雨后加。
真个东山如罨画,除非楼阁是樱花。
闻勾龙司户会客山亭送酒殽及橄榄并简诸同僚1173年9月 南宋 · 陆游
 押霰韵 创作地点: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
东山如高人,吾辈岂易见。
君独不出门,终日与相面。
阴晴烟雨月,朝暮知几变。
闻君交不渎,冠佩未尝燕。
弛张要有时,一笑山未谴。
高秋得佳日,折简唤诸彦。
风流非俗饮,歌舞参笔砚。
但恨五日尹,阻造三语掾(自注:余方卧疾。)
清樽遣分似,霜果亦可荐。
烂醉君勿辞,光景真掣电。
顾武祥 明 · 皇甫涍
 出处:皇甫少玄外集卷三
燕台四月花随马,故人南归树枌槚。
貂裘破尽眉不伸,素衣尚带京华尘。
人生得志果何意,安事折腰取高位。
东山如酒香,明日期君同一觞。
与君日夕还醉倒,莫以苍生空断肠。
神照法师 北宋 · 释知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七四、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卷五
予三术寡修,致名达于朝彦,寻蒙帝泽,令被紫衣,有耻无荣,何劳致贺!
汝宜深修内行,藏隐名闻,莫堕流俗之僧,如于我也。
延庆押付东掖如法师
潮州吴宅三甥 北宋 · 郑侠
 押词韵第十六部
大郎性纯淑,至宝受磨琢。
二郎姿秀美,白璧光闪烁。
三郎神照藏,宛若雏在壳。
五彩翔凤翰,参差见斑駮。
三人吾令甥,亦尝从吾学。
昊穹有显通,报应无舛错。
未有祖庆厚,而招子孙薄。
二亲又善教,曾不闲饮啄。
甥虽多似舅,三子自超卓。
为文要根理,览古务详博。
不惟子三人,万世同矩彟。
慎勿学舅痴,直指世奸恶。
心虽在规益,世谁受忠谔
立身既不危,青云在挐攫。
余纯臣通判 北宋 · 郑侠
清人如玉如兰荃,元是水晶宫里仙。
贰车海阳未期月,士庶一口咸称贤。
请言清人所以贤,清人貌庄神凛然。
中扃恬夷已自得,志意高洁凌云天。
犀珠焜煌照天地,清人不为迂其视。
金钟球磬杂管弦,清人不以劳其耳。
惟视与听尚不为,岂肯为彼回其意。
是焉神照无不通,岂特视明而听聪。
是非毁誉不立已,轻重默与权衡同。
上訚訚兮下侃侃,和以不同惠而断。
自然民物被休赐,芬馥不驰而自远。
闽山下士狂且恫,二十八年如萍蓬。
遇公于兹心胆空,教诲怜念皆深衷。
大论时闻鍧霹雳,健句每惊争化工。
听言观事潜欣悦,不见累旬如岁月。
作歌笥中时一阅,如对岩岩冰蘖节。
愿公保此清人躬,古来大任求明哲。
本如上人四明 宋 · 释尚能
五言律诗 押微韵
随缘离旧隐,秋后却思归。
古寺山光满,重城海气围。
道孤愁作客,年长重忘机。
此去何人见,云根掩竹扉。
答四明法师绛帏试问三十章(并序 天禧元年二月 北宋 · 释仁岳
 出处:全宋文卷四○七、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卷三
天禧改元春二月四日延庆座主出山家教义凡三十条,褰绛帏问诸子。
其词惟要,其旨甚微。
俾无或者兴布教之功,令不敏者奋强学之志。
门人仁岳率尔而对,斐然成章。
非求鲁国一字之褒,盖请武津四择之诫。
既有传写,故兹叙云。
一问:三藏初果苦忍真明,何故复云灭非真谛?
四皆称谛,为谛真耶?
为谛俗耶?
答:原夫三藏理唯一真观有四谛,理因观显,故云「苦忍真明」;
理显观忘,故云「灭非真谛」。
何者?
盖由灭无之真,离幻之俗,虽则知苦断集,修因證果,皆生灭之事行,非空寂之理体。
究论法性,何所迷悟。
大师云「三藏法性自天而然,集不能染,苦不能恼,道不能通,灭不能净」。
然而由于苦忍方明于真如,析色尽处乃见于空。
虽能析、所析俱非是空,而见空者,由于析色故也。
是知苦忍真明、灭非真谛义无相违。
又上明必下显,谛俗则谛真,岂前后异耶!
二问:因缘停心与支佛正观何别?
答:因缘停心者,则为初心行人多愚痴之心,起断常之见,是以令观三世因缘,对而治之。
荆溪云「三世相续故不断,三世迭谢故不常」等。
此但略知因缘生相,未知因缘灭相。
支佛正者,非秖三世而已,乃至能百千万世。
复知生而知灭,兼谛俗而谛真。
二观稍殊,不可相滥也。
三问:诸文皆云「支佛因缘断惑」,相如何?
答:诸文异说,今试粗陈。
若如《阿含》所明,中乘因缘相,有逆有顺。
从无明至老死名顺,从老死至无明是逆。
生灭皆然,此乃大概而说。
若如《四念处》,委辨推寻破之相,或以爱支为首,或以取支为首,亦有逆顺。
且如爱支为首者,即推贪爱因何而生,即知此贪因爱而起,乃至行因无明,无明过去一切烦恼。
又顺推,此爱能生于取,取生于有,有生未来二十五有生死等。
破者,爱即现在污秽五阴性念处,乃至无明即过去污秽五阴性念处。
又若于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念处,乃至未来生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念处,是名逆顺观察破四颠倒。
颠倒灭则无明灭,乃至老死灭(上皆略义,采《四念处》文义)
取支为首者,即见惑之人也,逆顺推破例如爱支。
又如《止观》明禅境中,寄修辨发,以有支为首。
又《释签》明四教因缘,皆从爱起。
如此诸说不同者,良由根性有殊,故修入不等。
今准《辅行》判缘观,凡有二种。
一者推果知,二者推因知果。
若《念处》及《止观》即推因知果也,《释签》即推果知也。
然此二种之义,应用《念处》为正,以正能顺因缘之义故。
因缘既以无明为首,今爱取即无明也。
大师广示修相,良在兹焉。
四问:《阿含》既但说三藏,何故八万诸天便发大道?
答:良以渐顿法门,体元不二,大小根性,理本无差,盖遇熏不同,故得脱有异。
今诸天悟大,岂孤然哉。
审应昔世曾以小乘谛境修乎大乘观智,今闻本境即发宿种也。
譬如先置毒药服于酪中,今再服酪,即能杀人也。
然由如来知机知时,随熟随脱,故但用生灭四谛,而赴大小两缘。
此即显露不定教也。
问:在鹿苑时,秖云诸天得法眼净。
至般若会,方乃指云获无生忍,是则声闻等众,不知诸天便发大道,据此莫成秘密教义耶?
答:比见学人,多作此说,诘其所以,言无所从。
且秘密教者,乃是备谈渐顿等教,各对大小诸机,互不相闻,方名秘密,非谓小益不知大益为秘密也。
鹿苑中秘密之相,如《大论》说诸菩萨所见无量阿僧祇入得二乘,无量阿僧祇入得无生忍等是也。
今八万诸天但为说小,与诸声闻同见同闻,何秘密之有哉。
大师亲指为显露不定,岂不信乎?
五问:通教受接之后,合作后二教位次修證,《大品》经文何故只以第十地为果耶?
答:此由大品十地,兼含衍门三教之义耳。
如初地菩萨名为伏忍,二、三两地名柔顺忍,四地已去名无生忍,乃至游戏神通净佛国土等皆通三教也。
故《辅行》中释十地为如佛云。
若被接者至此,既破一品无明,亦能八相,故云如佛,岂非十地名义通三教耶?
若尔,何故《辅行》明被接云谓用前教,有始无终,已用七、八,不至九、十,即用后教,有终无始,但用向地,不须住行。
中续接之,故得名接
此岂非被接之后依后教位次耶?
答:若据经文,则无别位。
大师得经深旨,自以十地通于三教,故荆溪具约两教位次,引而伸之,欲令被接之义区以别矣。
引广决略,乃作者之意焉。
六问:通教菩萨约何义留习润生?
答:留谓固留,非观力未充,不能进断。
何则?
以此教菩萨已于性地及八人地中伏结顺理,为诸众生遍行六度,一切事中福慧皆令究竟。
如三藏菩萨,于中忍中,三祇行行至已办地,自合真理必显,正习皆除。
如三十四心,有何不可。
但以度生心广净土时长,故扶之以誓愿慈悲,留之而润生化物。
所以须留习者,为无妙应之真体,故用作受身之本矣。
故《妙玄》云通教亦得有应,但是作意神通,灰身灭智,无常住本。
约何起应,斯为诚證矣。
七问:俱舍以尘沙为习气,如何留之润生?
答:大师明通教习气,凡有二种,谓烦恼障、法障之习气,法障即界内尘沙也。
若留习润生者,此正为烦恼之习气耳。
以由烦恼是染污无知,无明为体,能招生死故。
尘沙是不染污无知,劣慧为体,不招生死故。
应云菩萨为润生,故须留烦恼之习。
为化物,故须破尘沙之习。
则知二习其体稍殊。
八问:方等既有四教,为是文文皆须四解,为复各有文诠耶?
答:或皆须四解,或各有文诠,逗会多途,不可一揆。
如大师释《请观音经》,始从病相,乃至系念数息,闻咒得益,并约十种行人说之,即皆须四解也。
如释《十六观经》,正为顿机,不通渐入,即各有文诠也。
或一经具明四教,各有文诠,如《净名》之类也。
所以须四解者,为部教俱带;
《请观音经》各有文诠者,为部带教不带(《十六观经》)
故知方等教相难明,不可一概也。
九问:般若既只衍门三教,何故《仁王经》说四无常偈?
答:斯乃以藏助于衍也。
且彼经云:「普明王依过去七佛之法,请百法师,一日二时,讲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」。
第一法师王说偈,即无常等四。
岂非正宣般若,傍演无常?
所以然者,普明既为斑足所捉,将赴其死,恐王恋著身命国土,是故偈意皆劝舍身及国土等。
至闻偈毕,诸王皆證三门空定,还是衍门得益之相耳。
故今家明通等三教,俱用藏教而为助道,即此意也。
十问:通教三乘共行,如何菩萨远边?
答:三乘同观幻有,皆取但空,从大分,故云共行。
菩萨非止偏空,兼知中实,从利根,故得远边。
是知若云共教,则菩萨须在当分,唯得近边,乃有局定之妨也。
若云通教,则菩萨或被后接,即得远边,乃有从容之美也。
一家所立名义之巧,其若是乎。
十一问:别教独菩萨法,如何二乘近边?
答:且如通教,不名共教者,盖有菩萨远边之义也。
今亦例然。
所立别教,不名不共教者,盖有二乘近边之义也。
但以方等、般若中,别教二乘共闻,为近边义耳。
盖《大论》约菩萨与二乘不共闻,立不共般若,今别教既有共闻,则非不共闻,故约此义说于近边矣。
十二问:别教不谈即理,何故能造之心是佛性耶?
答:此教真如在迷,能生九界,虽不即理,真如岂离于心。
如《妙乐》云,别教法界不出于心,今谓即不即理。
譬如一源之水(佛界真如,分为九派(随九界缘),九派虽异一源(事不即理),派水岂殊源水(心是佛性)
是则能造之心终日不即,终日是性也。
若尔,何异圆教不即不离义耶?
答:圆教性具九界,起于修九,全修是性,故云不离。
但由迷修,各自谓实,故云不即。
别教真中无九,须断九归真,故不谈即理。
九中有真,而依真生九,故能造是佛性。
今人见事理不即之说,作霄壤顿异而解者,能造是性。
此如何通?
真如随缘不可与言无也。
十三问:别教理性既有三因,何故别修缘了?
答:理性有三因者,皆但中之德也。
别修缘了者,皆二边之行也。
边既非中,修则成别。
何哉?
先以声闻空心断于见爱,次以菩萨假智断于尘沙,斯乃从空边而入有边,用别惑而除通惑。
如此二边缘了具足,始为中道遮照方便,须登初地,正显但中,即三因横在佛界。
故《妙乐》云,别教虽有三德之语,三皆在性,而不互融,故成别义。
若三皆在修,前后而得道理成纵。
故知性中缘了不是修中缘了,岂同圆教,正因缘了全是三千空假中,修德缘了即性德缘了。
不可烈火而滥圆伊。
十四问:别人初心为甚不修中观?
答:盖边表之中,如云外月,用虽全于遮照,但是清净真如体不具于见思,安能起对法界。
况复本来迷久,顿悟为难。
既著有心强,则缘中力弱。
故令始行先观偏真者也。
十五问:今家以即、离分于圆、别。
既判《华严》具此二教,彼经何文谈即谈离耶?
答:荆溪谓《华严》「经意兼含,义难分判」。
祖尚斯说,今何敢评。
然而委寻大师引用彼经證于圆、别,亦可意解。
且如《止观》引「心如工画师,造种种五阴」等證于圆教,《玄义》亦引此文證于别教,故知谈即不谈即,难得显文,但以得意不得意,而分两教。
何者?
圆人谓心具而造,则诸法无生,即在其中矣。
别人谓心不具而造,则诸法自住,离在其中矣。
若乃诸位行相,或一多相即,或次第别陈,荆溪已在诸文备载,此不繁述。
十六问:既将《华严》心造一切,以立千如妙境,是则彼经已明开显。
何故云开权局此?
答:正由《法华》能开《华严》,故得将心造之文,立千如之境。
荆溪明《法华》佛慧须发四味兼带之大小,岂不以乳味兼权之教,全同醍醐一实之诠。
如大师判《华严》为枝条,《法华》为根本。
须会枝别,以入本圆。
今引用者,从会入后说也。
十七问:既云《法华》是醍醐,何故《大经》云「从《摩诃般若》出《涅槃》」耶?
答:所判二经俱是醍醐,盖有两番次第熟脱。
若云《法华》是醍醐者,即初番熟脱,八千声闻、无量损生菩萨等是也。
若云《般若》出《涅槃》者,谓钝根之人于《法华》不入,更用《般若》洮汰,方至《涅槃》,即后番熟脱。
五千起去、人天被移等是也。
虽有两番,初番为正。
荆溪云「《法华》已开,功非彼得。
大阵既破,馀党不难」也。
十八问:经云我闻,何故须用四教解释?
答:若释《法华》前经,盖明部教兼带等别,机缘大小之殊。
若释《法华》,意在开偏,会实。
又复应以藏通等四入顿渐等四。
拣前四味,我闻不同,显出《法华》,我闻亦异,则所闻法体超过八教。
故《妙乐》云「若消诸经,但用藏等」,其文稍通。
若释《法华》,无顿等八,举止失措。
问:《法华》既尔,《涅槃》云何?
答:《妙乐》释我闻云「《大经》显圆」,今乃义开耳。
故知二经不无少异。
十九问:释方便品题云「妙达于方,即是真秘」。
既开显已,那得云秘?
答:观乎真秘之言,不同隐秘之义。
若为实施权,权名隐实,则方便之名正当隐秘。
若开权显实,实外无权,则方便之名即是真秘。
盖指权方之秘,即是实相之真,故云真秘。
又十界百界,即空即中。
离言说相,离心缘相,故云真秘也。
二十问:常观三德,能所俱四,试陈行相。
答:此《妙乐》观心四一之文也。
文以三德对理教行三,和合三法成假名,人即观行如来等。
而云能所俱四者,盖显境观不二也。
何则?
且所观之四者,谓迷中三道即本有三德,众生妄我即理性如来。
能观之四者,谓见思王数修空假中,如是三观亦全三德,还用妄我为观行如来。
是则两重四一,皆即障是德,举妄全真。
能观所观只一四一,故知境自照境,心不知心。
佛之知见,于兹悟入。
二十一问:释一大车体及具度等,既皆从果德,如何用此为十乘观法耶?
答:众生本心,具佛果德,虽迷转三道,必体包十乘。
故《辅行》云:「理性车体,具度资成。
白牛观照,在一念心」。
是知理乘全驾于佛乘,因德岂惭于果德,所谓不动而运,不行而至,善恶不离于车体,故言更无馀乘。
果理要在于行门,方名等赐诸子。
《妙乐》云「人天善恶与法界同,故父果车是子理车」。
但开其情假名等赐,即其义也。
二十二问:大通应佛只在同居,何故名结缘本土?
答:若唯谈权教,可云应佛只在同居。
今既已说圆乘,即是法身,而依本土。
如《法华》中龙女所赞,指释迦作遮那之身,劫火所烧,以娑婆为寂光之土。
大通身土岂不然乎。
二十三问:声闻之法,的就何义开为经
答:的就偏真之理,开为实相之理,所谓三千三谛,统摄自在,故称王。
《释签》云「三乘已證权理,以理开理易明」,今据此也。
二十四问:博地在事,那云理即?
答:只缘在事,故云理即,盖指三障之事即三德之理。
故《妙乐》云「理无所存,遍在于事」。
亦可云理即简于后五事即之义,名字乃至究竟,岂非解行因果等事耶?
如《妙玄》云「圣人得事,凡夫得理」,《记》释曰「圣人得于因果化他感应之事,众生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」,故知理即简非事即,乃贬斥之义耳。
二十五问:性德之行,何故须闻性恶?
答:不闻性恶则无性德之行。
何哉?
众生本来未曾离恶,若迷性具,须藉别修,故先空次假,缘理断九。
茍或了恶是性,从性立行,不亦性行须闻性恶耶?
且如圆人依第六王数为发观之始,既知王数即是性恶,用此发观,岂非性行?
是则性恶全是智照无减之义,孱然行起真流无作之义明矣。
经云「不断痴爱,起诸明脱」,斯之谓欤。
二十六问:圆教四谛约何义故得称无作?
答:但约苦集理具,则知道灭空虚。
以理不可除,故功无所作。
从本迷故,全菩提涅槃为烦恼生死;
于今悟故,全烦恼生死为菩提涅槃。
四不相倾,一一绝待,皆由四谛元是一理故也。
《大经玄义》云「非苦非苦因,非苦尽非苦对,而是一实」等,岂一实理而有作为取?
二十七问:毕竟空观纤尘不立,何故空中具一切法?
答:三谛俱空,方名毕竟,一切诸法,悉在其中。
且如真谛空有具二乘界法,俗谛空有具菩萨界法,中道双遮空二边具佛界法,中道双照空佛界具九界法。
不前不后,非一非三。
三谛顿亡,即纤尘息矣,百界圆足,即诸法宛然。
是知三千俱空,未始不具;
三千俱假,未始不空。
此唯一家所谈,他莫能及。
二十八问:同体如何说九界权相?
答:若据同体言之,则百界一念,不可分别。
今说九界权相者,盖佛界九界,不分而分。
则非权非实,而权而实也。
何者?
虽九权皆实,而相相宛然。
净之与秽,参而不杂。
且如地狱一界,虽具十界,岂以地狱性相便同畜生等性相耶?
故知九权是三千少分,不妨非局而局,无差而差。
一实是三千全分,故能非遍而遍,差而不差。
但以一实不出九权,少分不离全分,故云同体也。
若理若果,莫不咸然。
荆溪云「物理本来性具权实」,又云「至果契本权实」。
岂同他宗谓理无九界,果唯一真?
同体权相,何由可说。
二十九问:一切依正或云众生业感,或云诸佛变现。
是二何者为定耶?
答:二义相须,不可偏判。
若共依正千差,苦乐万品者,乃众生业感也。
如云苦乐由生,非佛所作,然此业感复是诸佛妙应,随众生心而为变现,盖折伏摄受,令成熟得脱。
如云乐由佛,不关众生,虽诸文中随缘别陈,究论二义,不可暂缺。
良由众生心地三千与佛心地三千不殊,故得染净互通,感应无忒。
众生迷,故于佛依正而计差别;
诸佛悟,故于众生依正而得自在。
是知果中胜用,不异三道流转。
又如圣人变化所造,不出众生三世变造。
故云亦令众生变心所见。
三十问:人有生死,物有凋变,何故经云世间相常住?
答:若知常住之体具足三千,则生死凋变皆常住标帜之相也。
从本自尔,非今始然。
既知生是性生,乃至变是性变,性元不动,相岂非常。
但局情未忘,则生死相反。
傥唯心所见,则凋变皆如,自非性具之谈,安会相常之旨。
虽藏疏谓之不变,肇论谓之不迁,若以今望他,则皆有言无义。
荆溪云「永异诸说」,梁肃曰「抗折百家」,岂虚言哉,良有以也。
大明寺1041年 北宋 · 宋庠
五言排律 押庚韵 创作地点: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
总辔出西坰,寥寥旭宇明。
丛冈森地秀,飞塔恍神行。
惠味沾仙露,疲心识化城
远香来不断,空梵过犹清。
坐惜忘机晚,居惭緤组荣。
抚怀今古恨,高世友僚情。
顾慕群芳歇,徘徊极野平。
低云参驻盖,寒木隐前旌。
风转添韵,霜馀挫英。
碧垂天势匝,红上日华轻。
垒废麇麚乐,池荒雁鹜鸣。
宫垣除濞国(自注:伪吴故宫在此。),台址畏轩兵(自注:建隆行阙据其内。)
胜践欣同适,沈忧悔自婴。
理融无物我,神照罢将迎。
绚藻供丽,投珍佩合声。
莫嗤三叹拙,聊谢两心倾。
秀州超果惟湛法师行业记 北宋 · 释元照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四三五、《芝园集》卷上
法师东阳义乌宋氏之子,惟湛名也,子照字也。
未生之日,有神异僧谓其父曰:「汝当生子六人,其第五者慎勿留之,宜令出家,必弘大教」。
祥符中,母陈氏始生法师,龆年便怀出俗,父母难之,因而致疾。
其父方悟畴昔异僧之言,乃从其志,遂礼双林寺慧勤为师,寺即梁朝大士所居处也。
真宗天禧中普度天下僧尼,法师乃获剃染。
明年即具戒品,严奉彝范,深乐圆乘。
天台之教大振于江左,遂投天台东掖山神照法师而求学焉。
昼探妙义,夕奉忏摩,三业翘勤,寸阴不废,故同学辈以道人称之。
复诣四明广智之门,旁求异闻,博究精义,一坐十载,大有所成,乃曰:「大师所得,我亦得之」。
遂升堂请益,为众激扬,四方向风,群学畏服。
复自思曰:「大师所授,吾不复疑矣。
若夫圆顿绝待之旨,非深造自得,吾窃不敢自许」。
乃优而柔之,积而思之,忽于智者祖师言下廓然自悟,涣如冰释。
乃与同学先达辈相与讲论,或稽首伏从者,或攘臂拒斥者,法师喟然叹曰:「吾佛之道,得之者谓之无诤,三昧尚非言思所到,宁容戏论乎」?
遂卷衣还乡,栖止旧隐。
进月,远继大苏之风;
菜食水斋,高慕赤城之节,宴晦林野,禅诵自适。
既而思曰:「吾祖有训,弘法是务,莫作最后断佛种人。
吾今专门独善,岂其孙谋耶」?
于是负锡来吴,辟绛纱于钱唐香严兰若。
次迁东越,后居云间,即超果道场也。
法师才至,士庶风偃,学众云集有时。
启贝文,挥犀柄,圆音落落,骇于群听。
或升其堂,或入其室,一云所雨,莫不沾益。
讲习之馀,志在兴建,导诱豪族,力营福事。
雕弥陀圣像,敞净土忏室,讲堂函丈,周遭舍宇,所须供事,一皆新之。
自是天台之道、净土之教流于中吴者,由师始也。
山家教观,大小部帙,轮环讲授,不可具录。
熙宁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忏会,与众同修,期满七日。
临将解散,召集徒属,遽然告曰:「吾报缘齐此,欲与汝辈诀别,宜听吾言」。
即举《涅槃》、《遗教》等文,殷勤嘱累,其词哀切,举众垂泪。
言讫加趺,俨然而逝。
异日火化,得舍利数百粒,粲然如珠,火锻铁击,铿然不坏,非戒定慧力,曷至于是?
其徒以馀骨建塔于县西余山之慧日院。
春秋六十五,僧腊五十三。
亲度弟子曰贽通,曰宗永,曰宗式,曰宗古,登门受法者不可胜计。
慧圆师实得法之高弟,一日状其行业从予丐文。
辞不得已,因为编叙,庶有补于僧史云
杭州南屏山神悟法师塔铭熙宁八年四月 北宋 · 释元照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四三六、《芝园集》卷上
天台教始盛于陈隋间,教主殁,至于唐,南北性相之宗大行于世,异端斯起,微言殆绝。
荆溪禅师辞而辟之,遂复兴振。
荆溪既灭,逮于我宋,又数百年,学者鲜得其要,是非相攻,讹駮滋甚。
有大导师号神悟者出焉。
永嘉人名处谦字终倩
少厌俗,礼常宁寺尚能为师,能即天台十三世之祖师。
自剔染禀戒,四出游学,投足于钱唐天竺慈云之门。
敏锐超伦,美声外溢,先达晚进,慑然敬服。
其次历扣诸方,道不我合,卒诣天台东掖山,遇神照法师,服勤北面,遂嗣其居焉。
自是磨砻所业,优柔至理,夙植既深,豁有所发,乃掷去浮末,研几根底,统宗会异,一其指归。
五时之教,权衡于《法华》;
一家祖乘,梗槩于《止观》。
故其所韫不可测,其所学不可究,其辩论不可穷。
每一临座,发言有诣,举事炳焕,听者莫不惊耳动目,扬声称善。
󲦤绅先生、博雅论士,求之讲道,终夜竟日,莫知所诣。
师虚以待物,慈以容众,青青子衿,憧憧而奔,踵门扣道,若大旱之望云霓,婴儿之慕母乳,未足为喻。
晚年出山,阐化于钱唐
东吴禅讲颇盛,或驰骋文字之学,或放荡身口之事,浸以成俗,非朝夕矣。
师独能奋然整其颓纲,摘其馀焰,其徒往往舍末务本,革谬从正者多矣。
故有厌弃荣宠者,谢绝退藏者,礼诵专业者,衣盂外饰者,斋戒自持者,讲论兼济者,禅寂内怡者,殆不可胜数。
由是先圣之遗化复存于季运者,实斯人之力焉。
累迁望寺,终止南屏
报尽缘息,示疾奄逝,寿六十五,腊五十四,即熙宁八年四月五日也。
门人瘗全身于山之右,立塔以识之。
铭曰:
天台东掖,奋于声迹。
克志圆乘,妙契皇极。
后世有闻,斯人之力。
灵山天竺,方朋云逐。
来者虚心,往者实腹。
瘠地枯根,靡不沾沃。
西湖南屏,石室筹盈。
孤蟾奄坠,大野重冥。
唯遗清风,布于寰瀛。
台州左君墓铭绍圣三年 北宋 · 释元照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四三六、《芝园集》卷下
君讳伸,字君仪,世为临海人
谦恭端直,平易安静,行无疾趋,语不轻发。
治家营生,不以非义剋人毫发之利。
为人所犯,未尝形色;
闻人之过,未尝形齿;
知人有善,敬慕如不及。
性喜佛理,见其徒不问贤不肖,皆尽诚致礼。
年未壮,从东掖山神照法师求《菩萨戒》,法师对众称赏,摩顶与记。
自是严奉净禁,凡临斋日,中食之外,有形汤药不复进口。
适有亲族宴会,请君预焉,虽苦言笃迫,终不曲从,乃曰:「吾岂徇人意而欺佛制乎」?
如是四十年,至死不易。
刻西方三圣像,不与匠者较其直。
诵《法华》三千四百馀过,《金刚》二万馀过。
起桥甃路,赈给孤寒,略无所惜。
娶大田黄氏,柔淑有贤行,亦颇向佛。
生男六:曰太微,业儒,场屋有声;
曰良王,孝友泛爱,不幸早世;
曰太怡;
曰完;
曰较;
一为释氏,曰净圆
女三,皆出适。
黄氏既逝,不复再娶,独居东山之别业,礼诵之馀,叠足凭机,宴居终日,申申如也。
有谓君曰:「所居无乃寂寥乎」?
君曰:「案有佛书,堂有佛像,何寂寥之有」?
一日,当经案处有燕欲巢其上,君曰:「尔巢于此,恐秽吾经」。
少顷,燕徙他所,其感物如此。
绍圣二年秋,卧疾不起,预命僧朝晚忏念,君强起厉声诵佛不已。
将启手足,命净圆发《法华》首题,增《菩萨大戒》。
寻梦三伟人,颜采莹洁,立于江皋,召君登舟,瞥然西迈。
君以为三圣导引之先容,自是尽出所爱物,分遗长幼。
急召僧讽《弥陀经》,未彻,乃曰:「吾已有證,生净土必矣」。
侍人曰:「何所證耶」?
曰:「我已得佛光矣」。
遂沐浴更衣,叱退左右,严诫勿泣,恐乱吾意,称佛捏印,泊然而终,实其年九月十二日也,享寿七十二。
诸孤卜明年某月某日葬于江南之子方隩,礼也。
元祐中尝寓台城,日与左氏子弟游,净圆以予知君之详,遂登涉溪山,不远千里而至,且欲请铭以表其墓。
辞不获免,直笔编次。
若夫考姓氏之所出,事文辞之华丽,则吾不如老儒矣。
铭曰:
于戏君仪,资性天成。
居敬行简,闲邪存诚。
视其所养,既寿且宁。
观其所终,厥證乃明。
夫谋生者,不得其死。
而达死者,独全其生。
君其全矣,吾敢不铭!
蒲中十咏为岩卿师君赋 其九 西岩叠巘 元 · 王恽
七言绝句 押冬韵 出处:秋涧集卷二十六
东山如髻郁重重,人倚西岩第一峰。
似是晚烟开画障,浓挥淡抹斗丰容。
梁州序 过太湖 明 · 王鏊
 出处:震泽集卷九
东山如画,西山如黛,七十峰峦映带。
白银堆里,分明涌出楼台。
最喜微风不起,明月高悬,万顷玻璃碎。
始知世上,也有蓬莱。
濯足船头好快哉。
笳鼓闹,管弦沸。
看画船摇曳人初醉。
千载后,定谁继。
钱贡潇湘八景 其八 江天暮雪乾隆辛巳 清 · 弘历
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:御制诗三集卷十四
江天争雪不争多,几叠银棱间翠螺。
直与屈平神照,那更马远较如何石渠宝笈藏有马远潇湘八景画卷)
六州歌头黄山天都峰绝顶 现当代 · 张伯驹
 押词韵第十一部
擎天拔地,声势走雷霆。
俯台荡,睨衡岱,摘辰星,接通明
造化融元气,钟神秀,东南坼,撑半壁,排云雾,划昏暝。
翼翼乘风,直上四天外,极望蒙溟。
看银涛出没,长啸万峰青。
岩壑齐鸣。

暗魂惊。
渐流霞灿,残烟断,斜晖晚,月华生。
收万象,归神照,证飞生,缅容成
来日方多难,悯虫劫,吊愚氓。
巢燕幕,酣龙战,竞蛮争。
依恋每瞻北斗,铜驼泣、荆棘神京。
欲呼河汉水,一为洗膻腥,寰宇澄清。
程师孟正议神照大师养志堂 北宋 · 赵抃
七言绝句 押真韵
报恩堂庑缮完新,养志熙熙镇似春。
佛子事馀为孝子,黄金园有白头亲。
宋故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行业碑元丰三年十月 北宋 · 赵抃
 出处:全宋文卷八八九、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卷七
法智大师名知礼字约言金姓,世为明人。
梵相奇伟,性恬而器闳。
初,其父母祷佛求息,夜梦神僧携一童遗之曰:「此佛子罗睺罗也」。
既生,以名焉。
毁齿出家,十五落发受具戒,二十从本郡宝云义通法师,传天台教观。
三日首座僧谓曰:「法界自有次第,若当奉持」。
师曰:「何谓法界」?
僧曰:「大总法相圆融无碍者是也」。
师曰:「既圆融无碍矣,何得有次第耶」?
是僧无语。
几一月,自讲《心经》,人皆属听,而惊传之,谓教法有赖矣。
居三年,常代通师讲,入文销义,益阐其所学。
后住承天,遂徙延庆,德望寖隆,道法大炽,所至为学徒渊薮。
日本国师尝遣徒持二十问询求法要,师答之,咸臻其妙。
天台之教,莫盛此时。
真宗皇帝知名,遣中贵人至其居,命修忏法,厚有赐予。
偶岁大旱,师与遵式、异闻二法师同修金光明忏,用以祷雨,三日雨未降。
于是彻席伏地,自誓于天,曰:「兹会佛事,傥未降雨,当各然一手以供佛」。
佛事未竟,雨已大浃。
尝与钱唐奉先清源、梵天庆昭、孤山智圆数人,为书设问,往复辨析,虽数而不屈。
又遣门人神照大师本如与之讲论其说,卒能取胜。
尝制《指要》、《妙宗》二钞,《大悲忏仪别行疏记》暨《光明》二记之类,后悉流传。
尝偕十僧修妙忏三年,且约以忏罢,共焚其躯,庶以激怠惰,而起精进。
翰林学士杨公亿、驸马都尉李遵勖尝荐师服号者,其心尤所爱重,知有自焚意,致书劝止,弗从。
又致书天竺慈云式师,俾自杭至明,面沮其义,亦不听。
郡守直史馆李公夷庚密戒邻社常察之,毋容遁以焚。
师愿既莫遂,复集十僧,修大悲忏三年。
又以光明忏中七日,为顺寂期,方五日,结跏趺坐而逝,实天圣六年正月五也,享年六十有九,为僧五十有四期。
其亡经月,发龛以视,颜肤如生,爪发俱长。
既就荼毗,舌根不坏,舍利至不可胜数。
凡三主法会,唯事讲忏,四十馀年,胁未始至席。
当时之人,从而化者以千计,授其教而唱道于时者三十馀席,则全、觉琮、本如、崇矩、尚贤、仁岳、慧才、梵臻之徒,皆为时之闻人。
今江浙之间,讲席盛者,靡不传师之教,其于开人之功,亦已博矣。
元丰三年冬十月,余谢事经岁,自衢抵温,有法明院忠讲师,其行解俱高者,顿尝游衢,乃余未第时与之接者也。
一日,敛裓而前曰:「继忠于法智师,徒为法孙,惜其示寂六十有三年,其所造峻特而所学为来者,师固释门之木铎哉。
自昔达官文士,其言可信于后世者,乃无述焉,其徒窃羞之」。
既而状其行,请余作碑,以为无穷之传。
余乃叹曰:「人生之初,虚一而静,本无凡圣之别。
逮交战于事物之境,而莫之能返,此诸佛不得已,而来震旦,烦其名相以化之,岂茍而已哉!
设之以法而可行,示之以戒而不可犯。
目之有花,他人莫得见;
如耳之有磬,他人莫得闻。
欲其自降乃心,而求复初地。
其后导师继继而兴,骋智慧辩才,谈真实妙义,使人不离当念,超圆顿一乘,不离文字,示解脱诸相。
要其究竟,则无一法之可说,无一字以与人。
法智师既达乎此,则何假于言而后传哉」!
虽然,重违勤恳,姑阅其所纪,皆众所共闻者,因为摭梗概而实录之,仍赞之以文曰:
大雄觉世垂微言,磅礴日月周乾坤。
智者才辩穷化元,时为演说开迷昏。
八万总结河沙尘,俱入天台止观门。
法智远出扬清芬,游戏三昧真轶群。
志坚气直貌且温,少而敏悟老益勤。
遗旨从衡深讨论,消文释义虽缤纷。
辞淳理妙简不烦,或忏或讲忘晡昕。
迩遐学徒日骏奔,成等正觉消波旬。
俾诸佛祖道弥尊,流已清浚其源。
叶已茂培其根,行高名重上国间。
天子遣使来中阍,贤豪勋戚固所忻。
命服锡号回天恩,知身变灭浮云。
誓勇弃舍甘趋焚,素愿莫适仍修熏。
众生嗜好随贪瞋,三涂转徙膏轮。
有能顿悟报施因,罪福苦乐岐以分。
说本无说谁其人,师心了了所夙敦。
言能破妄宁非真,身虽云亡今常存。
江浙蕃蕃其子孙,诏亿万世观斯文。
登冥山 北宋 · 陈师道
 押蒸韵
东山如覆盆(赵本、四库本、张本作盂)石塔仍数层。
昔人行乐处,时过名不称。
秋风变草木,樵径馀薪蒸。
四顾一水间,不复知淄渑。
菰蒲万世利,烟火千人罾。
平生登山脚,岁晚如不胜。
求田君勿问,抚髀吾何能。
飞鸿将目(原作自,据四库本改)远,秋水留心澄。
兹游岂不朽,作歌记吾曾。